每逢9月,往往是学子们入学的时节。尤其对于新生而言,入学一环更具特殊意义。
由此,央视每年开学季都会推出一档《开学第一课》栏目,主要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现代化教育。去年因为《战狼2》的爆红,吴京登上了这款节目并为全国青少年上了一堂“武以振魂”的课,广受好评。但今年的《开学第一课》则让人大跌眼镜,各种疑惑、愤怒乃至难以置信的情绪,瞬间刷爆了国人的朋友圈,各式谈论充斥着街头巷尾。
▲开学第一课,化妆?
作为一款国家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全国家长儿童必须准时收看,且写作观后感的节目,今年的《开学第一课》不仅上来就先迟到15分钟(全是广告,为大家做了一个鲜明的反面教材),紧接着还弄来了四位“安能辨我是雌雄”的娘炮们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深度诠释何为“阴柔乏力”、“无病呻吟”的演唱。不仅如此,该节目还开展了一个小鲜肉与观众互动的游戏环节,游戏中鲜肉们娇柔做作、扭捏作态的动作简直让人浑身冒鸡皮疙瘩。瞬间有了种在饭店吃饭,却发现饭菜里有苍蝇一样的感觉,而且这饭是特意给祖国的花朵吃的……
▲小鲜肉大行其道。
客观说,《开学第一课》反而暴露了整个社会对于娘炮们的危害没有足够的认知。如果说以前的“娘炮”还可以用“多元文化”的外皮来伪装自己,那么如昨天这样“登堂入室”的展示就可以说是对整个社会正常审美的捧杀、是对民族未来的腐蚀!
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同样是开学第一课,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09年在弗吉尼亚一所中学中,以“我的教育、即我之未来、即国家之未来”为主题做的一次演讲,正与今年的《开学第一课》形成鲜明对比。
▲教育决定国家未来,任何忽视这句话的国家都将付出代价?
这位美国前总统说道:教育不仅与每个个体息息相关,更与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直接而紧密的关联——国家的责任是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、总统的责任是为更多的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、而每一位学生也有自己的责任,那就是找到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——而这三者结合在一起将直接决定了国家下一个十年、下一个百年的发展前景。
那么,我们的《开学第一课》教会了孩子们什么?
教会了孩子们扑脂敷粉么?教会了孩子扭扭捏捏么?还是教会了孩子们在面临国家危机、民族存亡的时候,只能翘着兰花指、娇滴滴地嗔怒一声:“犯我中华者,讨厌……”?
▲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,要坚持古为今用。
读史明智。让我们看看我们的先人们又是如何进行的“开学第一课”?
事实上,至少自汉代以后,入学礼和成人礼、婚礼、葬礼就已经并列为人生四大礼,受到格外重视。这也就难怪,无论是进入私塾,还是进入学堂,孩童们开启读书识字、背经诵史的历程,第一步便是入学。因此,围绕入学也产生了一系列庄重的仪式,且都含有深刻的寓意。
▲至少自汉代以后,入学礼和成人礼、婚礼、葬礼就已经并列为人生四大礼,受到格外重视。
古人送小孩去私塾或学堂读书,大多是在四岁至七岁,称为“开书”、“破学”或“破蒙”。开学日期并不固定,一般来说要尽量绕过农忙时节,这和我们今天的秋季入学最为接近。进入学堂前,家人要先给小孩置办学习用品,条件较好的家庭还会配备书童等服务人员。《红楼梦》记载贾宝玉读书的时候,茶壶盖碗、手炉脚炉等一应俱全,另有四个小书童陪伴和年长者在旁边看护。当然,贫寒之家能够出得起学费已属不易,除笔墨纸砚,其他也就无力负担。
小孩们离开家门、来到私塾或学堂后,在教书先生们的安排下,开始亲身参与开学礼。开学礼的仪式流程来自于《礼记》等书的相关要求:
正衣冠
把自己收拾干净,才能读书做事
《礼记》规定说:“礼义之始,在于正容体、齐颜色、顺辞令。”意思就是,要把自己收拾干净,不能嬉皮笑脸,才能读书做事,新生入学尤其如此。小孩们把衣冠、容貌打理得有条不紊,既相当于理清了思路,同样也是对先贤、老师的尊敬。老师还会让大家站起来,逐个检查,有衣冠不整或者脸没洗干净的顽童,马上责令整改。
▲《礼记》规定说:“礼义之始,在于正容体、齐颜色、顺辞令。”
行拜师礼
磕头拜师之外,还要准备学费和束脩
小孩一旦入学,就和老师结下了剪不断的关系。正所谓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”、“师徒如父子”,都能看出老师的重要性。但孩子们在向老师行礼之前,还要跪拜一位更重要的老师,那就是“大成至圣先师”孔子。当然,学堂的老师们也要跟着一起拜,通常是对着孔夫子的排位,行“三跪九叩礼”。拜完孔子,孩子们继续向自己的老师行“一跪三叩”磕头礼,然后进入“送礼”环节。“送礼”包括两项,一是基本的学费,二是其他的物资。
古代的私塾、学堂,类型不完全一样:有些家境不错者聘请教师到家中,为族人子弟教书;大部分的普通家庭,则是乡里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,借助寺庙、祠堂等场所,请老师来授课,所以学费也没个定数,往往是量力而行。这种学费,雅名叫作“束脩”或“贽见礼”。
除了这种学费,还有些条件不错的家庭为了图个好彩头,向老师表达一下心意,送点儿名字吉利的土特产,借机也希望老师多关照一下自己的孩子。此类“送礼”,有时也被当作“束脩”,但并不像学费那样每人都需要交。土特产的类目繁多,基本的六样是:芹菜,寓意学生勤奋好学、业精于勤;莲子,因其心苦,代表老师苦心教育;红豆,象征鸿运当头;红枣,希望学生早日高中;桂圆,寓指功德圆满。另外还有干瘦肉条,代表学生的诚心实意。
净手净心
好好洗手,才能专心学习
磕完头、送完礼后,学生们未免已经衣冠不整,所以还会被提醒“正衣冠”。不仅如此,老师们把提前准备好的脸盆拿出来,里面注满清水,让学生们逐次把手放入盆中,手心手背来回洗,洗净之后拿毛巾擦干。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洗手,而是寄希望孩子们以后能够专心致志,心无旁骛地读书学习。
▲人生四大礼之学童“开笔礼”,让孩子接受传承的洗礼吧!
开笔礼
入学礼中最重要的部分
上述仪式后,则到了最重要的“开笔礼”,通常包括朱砂开智、击鼓明志、描红开笔、拜笔师等环节。
朱砂开智,是指老师拿着蘸有红砂的毛笔,在学生眉心处画一个小点儿,就如同人脸上的“痣”,取其与“智”谐音,寓意开通智慧。击鼓明志来源于《学记》,其中曾提到“入学鼓箧,孙其业也”。意思是说,学堂以敲鼓为令,学生听到鼓声后,就要打开书包,读书听讲。把“击鼓明志”专门当作入学礼的一个重要环节,既是让学生们提前适应这种氛围,也是引起大家对读书的重视。描红开笔,是指老师带着同学们写下人生的第一个字,一般都是“人”、“一”等简单字。最后是“拜笔师”。据说秦国的大将军蒙恬发明了毛笔,所以被视为毛笔制造业的祖师爷,进而在一些私塾、学堂里面也受到尊奉。
完成了上述程序后,学生们便开始准备上第一堂课。毕竟都是些不太懂事的小孩子,所以并没有地方长官以及教师发表开学致辞的环节。但还有另外层次的学生开学,就少不了县官、学政们讲话训导。在州、县科举考试时能够考取秀才者,便有机会进入县级学府,称为“入泮”。入泮前,先换好统一的学服,进而入泮池,拜笔、拜先师孔子、拜自己的恩师。随后县级的官员也会到来看望,发表语重心长的讲话,勉励学子们读书报国。
有意思的是填写“亲供”,类似于今天的入学登记表,内容包括姓名、籍贯、身高、肤色、有没有留胡须等。之所以要填得如此详细,主要是当时没有照片可以提供,而且为了防止以后科举考试时有人冒名顶替。
当然,学生入学礼另有其他多种不同的层级和情形,如考中进士者入太学、皇族子弟开学等等,场面自然更为热烈,出席的来宾身份也更高贵,但其流程则多是依照《礼记》等传统经典,并没有太大差别。
海岱书院